这是我的故事:
我出生在八零年代,是这样长大的:所有人排着整齐的队伍,听从命令,一步一步小心的向前走。不用看来路,也无需望远方,只要跟着队伍服从命令就是了。这样一路从幼儿园走进了大学。我是这个整齐年代的典范,站在前排,和着整齐的步伐,半个命令都不曾违抗,一点边界也没有逾越。我很自豪,自己是这个队伍里的佼佼者。
父母挂在嘴边:“除了学习,什么心都别操”。老师经常用一句话鼓励我们:“考上大学你们就自由了”!然后在那个酷暑难耐的夏天,大家一股脑撕了成堆的模拟考卷,如释重负。这就是自由的感觉吗?一阵狂欢的躁动过后,专业填写热门好找工作的,学校选择跟自己分数相匹配的。队伍又一次不自觉的合拢,在惯性的驱使下向前。它优秀而庞大,所到之处都是鲜花和掌声。没有了看得见的指挥,我们自觉的给自己戴上紧箍咒,咒语就是社会的集体意识、主流价值观。时不时自己念念。
我继续跟着大部队走,因为除了不停的走,我不知道该做什么。一旦停下来,就会感到空虚。时间流动着,队伍渐渐分出枝桠,停下来的次数越来越多。我为什么要走这条路?还可以选哪条路?为什么不快乐?步伐不再轻盈,头脑变得沉重。我站在路间,看着匆匆而过的人群,有浑浑噩噩,有意气风发,也有发光闪亮,但更多的是和我一样的茫然。
----末末日记:整齐的年代,2002.9.8(大四)
或许这也是我们的故事。十几年过去了,不希望再成为你们的故事。
那一代的“乖孩子”,历经十二年封闭的体制内教育,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教科书,面对所谓的自由无所适从。一直和头上的紧箍咒较量,此强彼弱,内耗不尽。
操场上孤独无助的跑圈、路灯下长长的自艾自怜的身影、面对前途迷茫又无力突破,成了大学挥之不去的阴影。这样说是有些残酷,可是,大学真的不是青春电影永远且唯一的主题:爱情,再附送一宿舍逗逼的哥们。孤独的成长,没有方向的绝望甚至更多。
我花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,才把紧箍咒摘除。Too simple too naive,早点知道这个世界的不同该有多好!
陈丹青说,现在的大学校园就像高等监狱,精神被囚禁了。确切的说,你的精神一直就在监狱里,只是大学给了你越狱的欲望和条件。是时候开启一场属于你的“肖申克的救赎”,为了自由的光辉。
如下方式供参考:
一、学业。这个必须处理好,底线你懂的,就像安迪,再怎么实施越狱计划,也得先装出个安分守己的人犯才行。但是怎么处理还是有技巧的。前提是,我们把大学的本科教育界定为通识教育,就是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,重点不在专业深度上。君可见,大学毕业的招聘,对专业的要求面很宽广,大致方向对上即可。那么,如果你碰巧是本专业的爱好者,恭喜你了,在你的领域深耕细扒,其乐无穷。
我们重点说说另一种。你妈帮你选了这个专业,热门、好就业,你对它一无所知。一来二去,发现一点也不喜欢还学不会。那你可有得纠结了,谁让咱们的大学不能转系呢!考试及格是必须的,得拿毕业证啊。如果你有其它特长或者爱好,就把课余时间让出来给它们吧,让这些成为你未来的饭碗肯定更有幸福感。我有一个朋友,工商管理专业,读过很多书,自学能力极强,上了几次课觉得收获不大,就直接跟老师表态:我不来上课,但是我保证考试及格。不仅达成一致,还跟好几位老师成了哥们。大把的时间研究经济学的著作,加上练摊实践。毕业时已经在圈内小有名气。
当然,不是每个人都拥有那样的才气和自信,比如我。所以我选择周末选修课来安抚在《机械制图》之类课程受的硬伤。《女性与社会》、《广告创意》、《中国古诗词鉴赏》曾经都是很好的安抚剂。另一个和我一样读着理科恋着文字的朋友,辅修了新闻专业作为第二学位,笔耕不辍,在校期间经常发表文章,毕业后顺利进入心仪的纸媒。
这个跟自由有什么关系?找到自己所热爱的并有能力践行,才能身心合一,这是实现精神自由的第一步。
二、读书。这是成本最低廉、独立操作性最强的工具,就像安迪的那把藏在圣经里的小锤子,能穿透高墙,沐浴自由之光。书里的世界广阔丰沛,有你目光延伸不到暗角,也有你灵魂无法触及的细腻,感官和智慧一点点打开。踩在巨人的肩膀上,更能客观摆放自己的位置,以谦卑、包容的姿态看待外部世界。
书本获取的途径,最简单莫过于图书馆。假如时光可以倒流,我宁愿多花十倍的时间在这里,把中国古典文学、国学、英美文学、哲学、社会学统统读一遍。只是图书馆的书更新慢,必要时还得花点银子买来读。
至于读什么书,首先是兴趣,多看几本就知道自己志趣所在了。然后你会发现,只要捧起了第一本,就停不下来,因为每一本书里,作者都会提到其他书,顺着这个线索一直读下去,会形成个人完整的思想体系。如果一定要推荐的话,人物传记类、社会类比如《人类简史:从动物到上帝》、哲学基础如《中国哲学简史》、中国的古典名著,一定要读。
而有些书一定要规避,比如成功学类的书,只能让紧箍咒更紧。它定义了狭隘的成功,会阻碍你对成功的自我探索。八十多年前,罗素就说过:“人们所说的生存之战实际上是成功之战。当他们战斗时,他们怕的不是明天早上会吃不上早餐,而是他们没有邻居强”。成功学就是让你跟邻居比的。
书籍这把小锤子,即使一时半会穿不透高墙,也会冷不丁的凿出缝隙,任自由之光倾泄。而有些人,就只需要一个闪烁,便觉醒了。
三、实践。不管学校里五花八门的社团有多么不靠谱,总有那么几个是有情怀的人在做。实在不行,你就去成为那个有情怀的组织者。还有寒暑假,此生再难拥有的自由时光,一定不要在床上横过。缺钱?去企业实习啊,不行发个传单端个盘子也可以啊;释放荷尔蒙?川藏线走起来,徒步骑行搭车各有滋味;无所适从?支教、义工做起来,没有找不来的事情,只有回不去的时光。
有幸我加入了一个有情怀又靠谱的组织-绿色营,干了一件大学唯一有意义的事:2001年暑假,30个人,从西安出发,一路经过定西、兰州、武威、张掖、酒泉、安西、敦煌、哈密,到达吐鲁番。5000公里,27天里,我重新认识了日月山河,认识了我自己。
深夜的腾格里沙漠,寂静浩瀚。人在自然面前如若无痕的细沙,明月之下,皆归尘土;祁连山腹地的沟壑纵横里,一位在我们绝望之际引路并取火相助的藏族小伙,牧羊碰到保护动物也会猎杀,那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呢;定西缺水的农家,大妈端上八碗黄泥水煮出的不带油星的粗面条,嘴里苦涩着心里也苦涩着,明明他们很勤劳;四堵土墙,三间破败的房子,坑坑洼洼的土疙瘩地面。教室之初见,平等之初识。
走出去,看到这个世界的不同,把自己打开,发光也接纳光。而那些收获的友谊,更是自由的风标,继续延展我思想的疆域。
四、艺术。“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”,第一次听歌剧的时候,终有领悟。就在学校的报告厅,放的影碟,音乐电台的主持人林声现场讲解。生活中支离破碎的浪漫,通过艺术再现于舞台,内心的渴望,跟着音乐的节奏释然。一种灵魂与之交融的震撼感。
任何形式的艺术,我想都有这样的效果,它们是自由的灵魂演绎出来的。肖申克监狱里,安迪给狱友放了段歌剧,是两个意大利的女高音,瑞德说:“告诉你吧,这些声音直插云霄,飞得比任何一个人敢想的梦还要遥远。就像一些美丽的鸟儿扑扇着翅膀来到我们褐色牢笼,让那些墙壁消失得无影无踪。就在那一刹那,肖申克监狱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自由”。
如果时光可以倒流,我会花三倍的时间在音乐上,去感受一个个音符的跳跃,去了解曲子后面的故事。而不是边听歌边写作业,聊以解困。
天才如乔布斯,在音乐里寻找灵魂的慰藉。自由如乔布斯,通过禅宗寻找精神的皈依。给自己这么一块自由的栖息之地,和生计无关。
最后的最后,遇到怦然心动的对象,就毫不犹豫的去谈一次恋爱,校园爱情的美好再难觅。应该的年龄做应该的事,可别一味单曲循环《单身情歌》:孤独的人那么多,快乐的没有几个......
大学,不是学习的终点,是起点,自我教育的起点,迎接赤诚生活的起点。此刻的林子里,是百鸟朝凤,而你光凭一纸高考成绩根本找不到存在感,比你高的比比皆是。而且,从此以后,分数再也给不了你被仰视的成就感,因为单项度的评价体系就此结束了。你一定会觉得哪里不对,这就是你越狱的起点了。
“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,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”。愿你,就是那样的一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