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花文苑
解读李煜 - 饭余茶后 - 文学频道 - 梅花文苑
当前位置:梅花文苑文学频道饭余茶后 → 文章正文
解读李煜
作者:佩秋阁 | 来源:原创 | 时间:2016-05-16| 阅读权限:游客 | 会员币:0金币 | 【
       历史的烟云早已月白风清, 金戈铁马也只剩下在纸上的叹息。
       秦淮歌姬, 梦里榭桥, 六朝帝王, 才子佳人, 都在规定的时间里以他们各自的方式纷纷登场、表演, 而后匆匆谢幕, 仿佛历史的一个转身, 一抬头已物是人非。但有一个人, 他有两个身份: 一是帝王, 一是文人。他身为帝王, 却无帝王的霸气, 可偏偏是帝王中死得最惨的一个, 精神上饱受折磨最深的一个。身为文人, 他又是才华绝代的一个, 他是一代词宗的开拓者, 他的词开自然朴素之先风, 又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, 特别是被俘后的词作:“问君能有几多愁,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”这最难表现的离愁别绪, 他用最形象化的比喻吟出, 真是谁人可堪此境? !
这就是南唐后主李煜。
      说到李煜和他的词作, 不能避开的是他的家世, 以及他所处的那个风雨飘摇的南唐小朝廷。李煜的父亲李王景, 是南唐中主, 他从父亲李弁手里接过费力创下的南唐基业。可他在行政用人和军事才略上都非常平庸, 所以到他手里十几年的江山, 就沦为不可收拾的局面。等到后周的军队进逼扬州, 他知道事势危急, 便献江北诸地, 并岁贡数十万, 奉周正朔,划江南为界, 奉表称臣, 并去帝号。这已离亡国不远。他在政治和军事上软弱无能, 但却能诗善赋, 且多才多艺, 据说少极聪惠, 十岁能作诗。他的《摊破浣溪沙》在词的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。
     父亲的俯首称臣, 江北的窥视, 兄弟间为皇储的倾轧, 不能不在幼小的李煜心中埋下阴影。他是父亲的第六子, 无缘皇位, 但可以肯定地说, 他厌恶皇位。事实也确如此, 他礼佛向道, 沉溺艺术, 大有超然物外之感。他的艺术环境非常优良, 除了多才多艺的父亲, 他还有两个文艺修养甚高的弟弟, 以及那两个精通歌舞音律的夫人( 大小周后) , 按现在的说法整个一个艺术世家。在这样一个艺术环境的熏陶下, 再加上他本人极高的艺术天赋,写出后来的千古绝唱, 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。
     据说, 李煜出生时有奇表:阔额、丰颊、骈齿、一目双瞳。酷似当年的西楚霸王项羽, 这在当时被认为是高贵不凡的仪表,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, 也为这, 他引起长兄的嫉恨, 一直处于长兄如剑的目光中。为了避灾, 也为了他的最爱, 他一门心思扑在诗书琴棋画上, 潜心艺术, 用艺术滋养着内心。这时的李煜, 已完全是一个诗人、书生, 只不过他不是一个穷书生, 写出的词也没有书袋气, 他是皇家的一个文弱书生。
      历史往往给人开尽玩笑, 想得到的, 费尽心机得不到, 不想得到的, 它却翩然而至。在他的兄弟们为皇位相继死于非命后, 这个最不想当皇帝的人, 却坐上了皇帝的宝座。他深知这个“宝座”不是好坐的, 它有些烫屁股, 他也有自知之明, 自己不是当皇帝那块料! 但他又不能不当, 当皇帝自有皇帝的好处。江南乃富庶之地, 只要不打仗, 实在是一块风水宝地。他接过了父亲的衣钵, 继续向那个赵匡胤称臣, 他在即位后给赵匡胤打了述职报告, 这是公元962 年, 报告说:“臣本于诸子, 实愧非才, 自出胶痒, 心疏利禄, 被父兄荫育, 乐日月以优游, 思追巢许之馀尘, 远慕夷之高义……”(《宋史》) 就这样, 没有一点心理准备的他, 当上了傀儡皇帝。
      这是一个诗人, 一个诗人离皇帝的心理距离有多远, 抑或想象的距离, 那都是艺术的高度, 实际情况远非如此, 有时, 比梦还模糊。
      李煜说他要呆在南京, 也就是把所谓的都城设在金陵, 他不喜欢父亲的都城南昌, 他喜欢钟山的毓秀苍茫, 长江的奔腾不息, 秦淮河的柔媚, 六朝古都的蕴厚, 还有藏在心底的帝王的张狂, 这又是诗人的执拗。
这样的“宝座”究竟是不安稳的, 李煜是非常清楚的, 但他空有文才没有武略, 只能沉溺于声色, 得过且过。前人有诗曰:“商女不知亡国恨, 隔江犹唱后庭花。”这诗送给李煜, 该最是合适。
      隔江而望的赵匡胤, 原是后周大将, 篡位后改宋, 他一刻也没有收拢野心, 伺机想跨过长江去。公元975 年, 派将曹彬率兵围攻, 金陵城陷, 这时的李煜还在听和尚讲经, 面对大兵压境, 他只有两条路, 一是自杀, 二是投降。几丈高的薪柴摆在面前, 而他没敢迈上一步,也可能是他根本就不想迈上去, 也不想死, 多年的苟且生活是否让他感到还有一线希望, 还是诗人的天真!反正他还是选择了后者, 他率领他的臣子们列在宫门外, 肉袒出降。他带着他的臣子家眷三百多人, 也可谓浩浩荡荡地被押解到了汴京( 开封) , 赵匡胤主持的受降仪式, 台下的李煜及臣子,一律白衣纱帽,神态凄然。最后赵匡胤还给李煜封了个“违命侯”,不知是出于讽刺还是可怜?把他幽居在一座小楼内,从此深院锁清秋!
      家国尽失,寄人篱下的屈辱日子,使他度日如年,整日以泪洗面,这时李煜的词一改南国时的华靡,融入了此时的生命体验,艺术上达到了高峰。篇篇的悔恨、无奈、寂寞、凄凉等都是真实的心理感受,这时的他,只有透过小窗,望草青草黄,借冷雨、寒风,抒发内心的凄苦。那首《相见欢》中写道:“林花谢了春红,太匆匆。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。胭脂泪,留人醉,几时重?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! ”他太爱外面繁华的世界了,爱有多深恨就有多长!有泪可落,毕竟还有饭可吃,赵匡胤也还容得下一个诗人,哭哭闹闹,写点小情小调,无伤大雅,任他闹去,朕还要对付外患,懒得搭理一个书生,一个阶下囚。
      赵匡胤很快一命呜呼了,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,也就是宋太宗,他没有他兄长剩下的那点“仁慈”,容不下一个整天吟诵离愁别恨的囚皇帝,他要让他永远闭上嘴。
      公元978 年的七月七日,是中国的“乞巧节”,传说是天下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,也是李煜的生日,感时伤世,遥望窗外,连空气都是大宋的气息。他让身边的歌妓唱那首新填的词:《虞美人》:“春花秋月何时了,往事知多少? 小楼昨夜又东风,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。雕栏玉砌应犹在,只是朱颜改。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”悲音彻夜在小楼内外回荡,传到了太宗的耳朵里,他龙颜大怒,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毒药与李煜。可怜一个诗人,一代词宗,手无缚鸡之力,毙时四十二岁壮年。我查了古人的这种叫牵机的毒药,现摘如下: 牵机药者,服之前却数十回,头足相就,有如牵机状也。可见,临死也是受够折磨而死,叫人不愿多想。
      这让我想起了拿破仑,他说过这样一段话,即使蒙上他的眼睛,凭着嗅觉,他也能回到故乡科西嘉岛上。因为岛上有一种植物,风里有这种植物独特的气味。就是有这种感情,即使作为皇帝,他也比中国皇帝略高一筹。拿破仑当年作为侵略者,被库图佐夫打败,火烧莫斯科往西撤退时,还关照他的手下,说把从巴黎带来的诗人再带回去,免得断了法兰西诗歌的香火。手下说,队列已排序完毕,没有安排这帮摇鹅毛笔的家伙,来自科西嘉的小矮子说,将他们编入骡马牲口的队伍里,不就行了嘛! 要是中国皇帝,怕是和牲口待在一起的资格都没有。十年内乱,多少知识分子不仅是知识分子,一夜被打倒,又有多少人死于非命,空气都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,那还是人的生活吗? 有的怕连猪狗都不如。
试想,如果李煜不当这个皇帝,以他的家私,带上些金银古玩,卷上几卷名家字画,早早地归隐远山深林,过一种闲云野鹤的生活,也不至于死得那样惨,至少性命无忧。但是,如果没有被俘的经历,还能发出那杜鹃啼血的悲鸣吗? 纵观历史,有多少英雄豪杰,聪明反被聪明误,战胜别人容易,战胜自己难,性格改变每个人的命运,性格不同,遇人不同,命运就有了千差万别。
     一个性灵的诗人,一个皇帝,就像鱼和熊掌,不可兼得。我们记住的是一个诗人,而不是一个皇帝。或是一个皇帝,而不是一个诗人。
     李煜的命运,很自然地让我想到宋徽宗赵佶,他也是一位亡国之君,也和李煜一样热爱艺术,他的祖上赵光义就是把李煜送上西天的,他做梦也不会想到,他的后代中,有一个叫赵佶的人,一百多年后,被金人所俘,连尸骨也没有回到中原。还不如李煜,李煜死后,还被赵光义葬在邙山。宋徽宗的画是超一流的,书法也是超一流的,并创立“瘦金体”,诗词也是一流的,就是这样的一个艺术大家,如果不当皇帝,何苦魂飞天外。
     细读李煜的词,里面透出的是一个“真”字。他是一个不懂政治的糟糕皇帝,不会耍权弄术,更不懂有些皇帝惯用的用人伎俩,更没有用武力卫国的胆略,正是这些缺点,成就了他的艺术。不谙事务,涉世不深,其性情愈真。一个马上皇帝,他的文学艺术也决不会修炼到李煜、宋徽宗那样高的境界。
      观中国皇帝,从西夏开始到清末,皇帝如走马灯似地换了一个又一个,艺术大家又有多少,那是几百年出一个,皇帝艺术家更是少得可怜,屈指可数。死于非命,让人惋惜叹息!
     读史明鉴,面对如今熙熙攘攘的世界,那种物欲的追求,那种快餐式的经营,对艺术决不是一件好事情。想当年李煜、赵佶,他们的艺术环境要比现在清新自然得多,他们在写词作画时没有想过作品会流传千古,但却流传了下来,那是真正的好东西,是华夏灿烂文化的精髓,是后学者精神的导师。

顶一下
文章录入:佩秋阁 | 浏览次数:读取中…

|友情链接|| 在线留言 | 网站管理 |

Copyright 2008-2026 www.njwen.com 梅花文苑/ 网站联系QQ:975154019 /苏ICP备13030835号 Rights Reserved 0天0小时0分0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