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花文苑
渐行渐远的记忆:补丁衣裳 - 散文 - 文学频道 - 梅花文苑
当前位置:梅花文苑文学频道散文 → 文章正文
渐行渐远的记忆:补丁衣裳
作者:刘向梅 | 来源:原创 | 时间:2016-08-01| 阅读权限:游客 | 会员币:0金币 | 【
大凡生在五、六十年代的人都穿过补丁衣裳,还不说以前出生的。
那时人们干活多,又苦又累,衣裳又少,日子也不富裕,所以衣裳穿起来特别困难。特别是孩子多的主,总是大的穿完了给二的,二的穿完了给三的,三的穿完了给四的,最后,老末穿完了,穿的实在不能穿了,于是女人们就撕成条条块块,用来打夹纸。打夹纸就是做鞋的意思。选一个好天,熬点棒子面粥,地上放张桌子,然后女人跪在那里,将撕成的破布条破布块一层层的粘在桌子上,粘之前,底下要铺张毛头纸或者旧报纸,为的是干了之后好取下来。多则粘四五层,少则两三层,在太阳底下凉干,然后剪成鞋样,厚的剪鞋底,薄的剪鞋帮,再薄的做鞋垫。于是女人们的冬天就有了活干。她们搓了一根又一根的麻绳,纳鞋底,将浓浓的母爱、妻爱和更多的爱纳进鞋底里。那时的女人没有不会做鞋的。那时的女人也没有不会打补丁的。每天缝缝补补的活简直就是家常便饭。
听我娘说,我三叔小时候特别淘,爬树掏鸟窝是他的强项,因此他的裤裆最费。他常常的叉着俩腿露着撕破了的裤裆回家来让我娘补。我娘就一针一针的给他缝。他有时候等不急,还催我娘,快点快点。也有的时候。缝的还不如撕的快,我娘刚缝好,穿出去没二分钟他就又回来了,说我娘,你缝的这叫什么?刚上树就又扯了。我娘就只好撂下手边活,再拿起针线和布块再给他缝。
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吧,我们这里“盛行”了好几年“补丁衣裳”,人人以穿补丁衣裳为“美”。无论你走到哪里,都能看到人们穿着补丁衣裳。大人小孩,老人,还有学校的老师,都穿着补丁衣裳。特别是膝盖,胳膊肘和屁股蛋子,没有不打补丁的,有的还不只是打了一次补丁,而是补丁摞补丁。
我姑姑很会打补丁,虽说比我只大两岁,可针线活做的比我强多了。她上学不聪明,但做活脑瓜好使。她补膝盖,底下垫一本书,正好与膝盖一样宽窄,于是缝出来的补丁上下一样,整齐舒坦。补胳膊肘的时候,就用一只鞋底子垫在里头,这样既扎不透里边的衣服,还方便缝补。补屁股蛋子更有绝招,垫茶盘。那个用来盛茶壶茶碗的茶盘正好像一个屁股那么圆,于是姑姑将茶盘垫进裤子里,然后坐在炕上,双膝屈起,一针一线的缝着,缝出来的针线又细又密,就好像缝纫机做出来的一样。穿上看,两边屁股都对称。不斜不歪。
有的人不。缝的粗针大线,连边也窝不好,更别说对称不对称了。比如西街的马二娘,她做活就糙,她给她闺女小翠补的补丁常让小翠不高兴,就偷着找我娘来说,婶,你再给我拆了重新补补行吗?我娘说,怎还不行?不就是少呆会吗?于是我娘就找来颜色差不多的布块,比着破处剪好,然后坐下来细心的给她补。我娘说,姑娘家都要好,做仔细了让别人看着也好看。
我因为上学胳膊肘子和屁股蛋子特费,于是就经常的去麻烦姑姑。姑姑就不厌其烦的坐在炕上给我补。姑姑不但给我补衣裳,姑姑还给我补袜子。姑姑补出来的袜子也特别好看,底是底,帮是帮,用着“袜楦”,我穿上特别舒服,一点也不咯脚。总之,那时候的人们不穿补丁衣裳的少,不会补衣裳的女人更少。
有天,村里来了一位城里人,他不穿补丁衣裳,穿的都是半新不旧的没有补丁的衣裳,而且都是很鲜艳的色彩,比如里边的秋衣,是红色的,比如外边的裤子,是浅黄色的,又是个小伙子穿,人们哪看见过?因此像看稀罕的看着,最后那个小伙子急了,操着一口地道的天津话说:你们这是干嘛?我又不是耍猴的?
一晃儿好多年过去了。如今人们再也不穿补丁衣裳了。人们不仅不穿补丁衣裳了,人们还扔掉了许多不穿的没有补丁的衣裳。而让我不解的是许多的孩子们,我是说那些没有赶上穿补丁衣裳的孩子们,他们居然津津乐道穿起了一种叫做“乞丐裤”的裤子。那些所谓的“乞丐裤”我见过,就是在好端端的裤子上这里挖一个洞,那里剪一个口子,故意露出肉。
时代的变迁,从补丁到“补丁”,这就是进步!

顶一下
文章录入:永清农民刘向梅 | 浏览次数:读取中…

|友情链接|| 在线留言 | 网站管理 |

Copyright 2008-2026 www.njwen.com 梅花文苑/ 网站联系QQ:975154019 /苏ICP备13030835号 Rights Reserved 0天0小时0分0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