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花文苑
给孩子一个村庄---读《下乡养儿》有感 - 饭余茶后 - 文学频道 - 梅花文苑
当前位置:梅花文苑文学频道饭余茶后 → 文章正文
给孩子一个村庄---读《下乡养儿》有感
作者:末末 | 来源:原创 | 时间:2016-05-18| 阅读权限:游客 | 会员币:0金币 | 【

上个国庆节,趁着孩子午觉的空挡,读完了《下乡养儿》。那时正好栖居乡下,住所依着竹山傍着小溪,又值稻谷收割,小鸭戏水的宁静里多了些繁忙,孩子每天玩得不亦乐乎。此情此景之下,甚是喜欢作者白描式的质朴语言,对书中传递的观点亦深以为然。


怎么描述这本书呢?用出版人老六的话说:“一对有着社交障碍的夫妇,和一个不能融入社会的女儿,如何处世?”冯丽丽夫妇,面对他们已经快八岁,曾经换过五个幼儿园,如今来到小学门口就恐惧到身体僵硬,晚上由于噩梦不断而不敢睡觉最终退学的女儿,依着乔老师的指点,带着孩子到乡下生活。书中呈现的是到乡下年的生活,女儿天天开始和村里的孩子打成一片,进入正常社交每天独自买菜做午饭,照料两条狗,一只羊,若干鸡鸭洗衣服,和父母一起砌墙浇地种菜。遇到问题不是“好像没有一点力量,任何一个微小的挫折都能把她压垮”,而是自己想办法解决。我揣度带来这样巨变的原因:在乡下这个自由原始的天地里,她过上了顺应自然顺应天性的“正常”生活,一种孩子本应有的生活。


之所以称其为“正常”生活,是因为它包含了正常生活所需的元素,比如社交,比如劳动。这些看似简单的元素,在曾经的城市生活中是难以获取,甚至缺失的。


拿社交来说,天天住在城里时,几乎没有玩伴。想和小朋友玩时,要一家家敲门去询问,结果是一次次因为小朋友要写作业或者时间不合适被拒绝。有时候她听到小区楼下有孩子玩耍的声音,等她下去已经找不到了。这些场景对城里的孩子来说,再熟悉不过了。一道道紧锁的防盗门,把孩子们的友情和小小的快乐生生隔断。而父母没有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语言,还处处让着他们,长期相处的结果:大人很累,孩子心智不得满足现在很多二胎父母,都是因为想给老大找个伴才生的老二然而在乡下,这一切变得简单。大门是敞开的,孩子也是放养的。孩子们会大呼小叫的涌入大门,唤着天天出来玩耍。不需要草坪滑梯益智玩具,孩子们在一起自娱自乐,木棍泥土都是玩乐的道具。这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幼年生活在乡下时,每天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在田野里疯玩,那种天性释放的快乐。难怪非洲部落流传着一句谚语:陪养孩子需要一个村庄。


再比如劳动。乔老师指引天天开始参与劳动,是因为她没事可做。天天曾经在城里的家中,无非看动画片,玩积木,大人陪着扮家家,讲故事。而乡下的生活里,她开始忙活起来。早起晨跑安抚无人照管的小狗,树林里放羊,鸡鸭拔草觅食烧柴锅做饭大盆里洗衣......在这开阔的地上,不怕弄脏不怕麻烦。水倒掉以后直接渗入泥土,家禽有宽敞的活动空间,大地供给它们足够的食物自然的物景直入眼帘。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场景,天天一边做,一边汲取力量,因为她也开始承担责任了,她需要力量和智慧来照顾比她更弱小的生命。更重要的一点,我想,面对低入尘埃的泥土,不再心生畏惧,敞开胸怀接纳所看到的一切,自信心是会生根发芽的;而相对于电视游戏这种视觉丰富的东西,深邃的大自然更富于内涵,给心灵以丰厚的滋养。多么希望我的孩子能像那只石破天惊的小石猴,受天地万物日月精华之润泽,和自然有灵。而不是沉浸在游乐场,电脑游戏,决明子沙滩......各种虚拟的生活场景里,肩头的责任似乎除了学习成绩也再无其他。


一家三口总共在乡下生活了四年,最后三年天天上了村里的私塾,后转入城里按正常学龄入正式的小学初中,品学兼优,和同学相处很好。此间父母所付出的代价是,双双辞去正式工作,在出版社做兼职校对,时间自由,收入减少。而当孩子内心强大之后,或是书出版之时,那一刻在物质世界中所谓的代价,如今也许该称为财富了。


作者冯丽丽事无巨细的铺陈着乡村生活的画卷,不渲染不灌输观点,读来身临其境。让我想起了《草原上的小木屋》,它们是相似的,简单自然,只记事不加入作者的感情色彩。内容无非生活琐事,但是用爱和平静的笔触记录下来,是诗情画意。也许这就是生活的本质吧。在任何境遇下,心怀美好,为自己和家人微的转变而感恩鼓掌,一天一天,生活越来越好,大家的心更深的缔结在一起。


乔老师对天天的问题有几个基本观点:父母自身内心焦虑,传递给孩子;在城里的时候,天天无事可做;父母包办太多,天天没有机会自己承担责任。


这可能是很多父母和孩子都面临的问题,只是由于冯丽丽夫妇自身性格的关系,在天天身上演绎到了极致。但难能可贵的是,她们愿意做出改变。


乔老师说,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自己问题的映射。天天的胆小怕事,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,因为自己从小缺乏爱,就给了孩子全部的爱,包容包办,遇到事情不解决不迎难而上,只是一味的逃避,用最无力的方式还击。在读第一遍的时候,我甚至对这对父母心怀愠怒,这是什么父母呀,早点总是豆浆油条,饭没几样拿得出手的,孩子无限制的看动画片......可是慢慢的理解了,他们的问题也是早期的成长环境决定的,好在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让自己和孩子变得更好。虽然他们爱孩子的方法不是最合理的,但是他们的爱是满满的纯碎的,正是因为这种爱,让他们变的勇敢,所有的问题都在一点点的好转。就像乔老师说,她三分之一的精力给孩子,三分之二的精力给父母,只要父母愿意配合,孩子就一定会改变。


改变从细节开始。有一天该做午饭了,“做什么呢?米饭炒菜?老一套。也许我可以来点变化。我想了想,戎和天天都很喜欢吃我老家的拽面,可是我不会做......但我有印象,应该能做出来吧。好吧,就做拽面。”这一席内心独白也终于让我对这个“生活不能自理”的母亲另眼相待。


在这个另类的育儿故事,没有北大哈佛的青年才俊,有的只是伺鸡弄狗的日常细碎,然而透过这扇窗,我到了自然母亲的无尽力量。虽然身在城市,也想尽己之力,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,顺着天性玩乐,参与到家庭劳动之中,为孩子的人生大厦建立稳固的基。而身为人母,更要不断丰盈自己的内心,强大到敢于放手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承担责任的机会,这是父母能够传递给孩子的力量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原文节选:

我问乔老师:“乔老师,你是怎么走上帮助儿童这条道路的?”

“我大学毕业后当老师,我有个得意门生,是个女生,长得很漂亮,学习很好,我非常喜欢她。突然有一天她就不来上学了,后来才知道她精神分裂,住进了精神病院。我去看她,让我震惊的是,精神病院里有那么多孩子,有大学生,中学生,还有小学生!我看到她的时候,她已经衣服破烂,胡言乱语,认不出我是谁了。我忘不了她父母绝望的表情。一个家庭就这样垮了。”说到这,乔老师的眼睛红了。她停了一下,接着说:“后来我知道,她遇到的其实是很小的困难:她学习一直拔尖,总是第一名,她觉得自己这次考试没考好,当不了第一了,就受不了了。我就想,这是为什么?那些孩子怎么了?我们的教育怎么了?于是我考了教育研究生,想研究这个问题。但是上完研究生,我还是不知道答案。于是我就去幼儿园当老师,从他们最小的时候开始,观察,思考。最后我明白了,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不健康的,把智力,也就是学习知识,放在了首位,而忽视了身体,意志,情感这些最重要的东西,其实这些才是基础。没有这个基础,智力就是建在沙丘上的大厦,是很脆弱的。所以后来在幼儿园,我就开始帮助一个一个脆弱烦恼的孩子,让他们都变得强壮快乐。”

 

他们一起跑出去了。我和戎看着他们的背影,我说:“我们一直在盼望这种生活啊:天天和小朋友一起出去玩。”

 

屋里黑黑的,安安静静,身边的戎和天天睡得很香。我突然觉得,我爱的人现在都好好地在我身边,这一刻如此平安,我的忧虑那么遥远。我对自己说:不要为未来忧虑了,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吧。

 

那一哇哇菜都青枝绿叶,南瓜藤,黄瓜架,玉米稞,还有缠绕在上面的各色牵牛花,无声的陪伴着我。我似乎听到它们说:“不要担心,是黄瓜就会结黄瓜,是豆角就会结豆角。”

 

她拉我找个凳子坐下,又坐在我腿上,抱着我说:“喂完鸡,我看天很阴,我怕今天还会下雨,也许还会停水停电,我想了想,就去做了好多准备:我趁有电,提前用电饭锅做上米饭,这样我就有饭吃了;我给手电充上电,这样天变黑了我就用手电照亮;我烧好了热水倒进暖瓶里,这样我就有热水喝了;我把脸盆和洗菜盆装满自来水,这样我就可以洗东西了;我把尿盆拿到屋里,这样下起大雨我就可以在屋里小便了......后来真的下雨了,我好高兴我做了准备。可是今天没停水也没停电。”

顶一下
文章录入:末末 | 浏览次数:读取中…

|友情链接|| 在线留言 | 网站管理 |

Copyright 2008-2026 www.njwen.com 梅花文苑/ 网站联系QQ:975154019 /苏ICP备13030835号 Rights Reserved 0天0小时0分0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