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花文苑
炕桌 - 散文 - 文学频道 - 梅花文苑
当前位置:梅花文苑文学频道散文 → 文章正文
炕桌
作者:刘向梅 | 来源:原创 | 时间:2016-07-31| 阅读权限:游客 | 会员币:0金币 | 【
刘向梅
炕桌盛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。那时候,在我们华北平原北方农民的土炕上,都有一张炕桌摆在那里。一日三餐,都能看到各家各户围坐在炕桌前吃饭的情景,因此炕桌也叫饭桌。饭桌有大有小,有长方形和四方形,但不管大小,长的方的,都是四条腿支着一个桌面,就好比我们人,两条腿支着一个肚子一样。只是桌面颜色不一,木料不同而已。那时人们每天听到的最熟悉的声音就是“吃饭了”,说得最多的话就是“放桌子”。大人一说放桌子,我们小孩子就知道是要吃饭了,就会赶忙停止追逐打闹,回屋子,去洗手,去炕上坐着等。有时大人嫌我们闹得慌,就会哄我们,提前喊“放桌子”,好让我们规规矩矩的坐炕上呆会儿。一旦桌子放到炕上,我们就显得很乖,就争着给大人摆筷子,嘴里还念叨着,这是爷爷的,这是奶奶的,这是爸爸的……如果不够,我们就会冲外屋喊,还差一双呢。
那时候村里谁家有事,就要借炕桌用。过程相当容易,帮忙的都是老乡亲,进院喊一声吃了吗?女主人笑盈盈的迎出来,看到是给别人家帮忙的,就知道干什么来了。就说扛桌子来了?便立刻找来抹布,三下五除二地将桌子擦干净,让人扛走。她们宁愿一家子蹲在锅台上吃饭,也高兴把桌子借给邻居使。这是脸面的事。一旦谁家有事没有借到自己头上,他们还会犯嘀咕呢,是不是哪儿做的不够好,得罪了人?还是来时家里没人?于是,他们有的就会提前跟主家打招呼说,用什么尽管过来拿呀,别管我在家不在家,门开着呢。
那时候,炕桌就是一个家的象征。吃饭必须要坐在炕桌前吃的。如果谁家不放桌子吃饭,或者吃饭的时候,谁不到饭桌上来吃,就是有事了。我们庄稼主最忌讳的就是“抽桌子”。一旦谁家大人闹脾气打架把炕桌抽了,就意味着事闹大了。一旦谁家的炕桌没有了,就意味着这个家不像个家了。因此,调节家庭矛盾的人总是拿炕桌说事。比如儿媳和婆婆矛盾了,管事的就会说那媳妇,去,把炕桌放上,叫你婆婆吃饭。儿媳听话,照做了,婆婆也坐在了炕里边,这就证明没事了。小两口打架 抽桌子,管事的先让老爷们把炕桌修好,放到炕上,再说其他。总之,炕桌是家庭和睦的一个标志。
我们家的炕桌在村里数的上最大,是我父亲特意找人定做的,买都买不到。父亲之所以定做这样大的炕桌是因为我们家人口多。那会我们和爷爷奶奶叔叔婶婶们在一起过,加上两个没出嫁的姑姑是13口人,相当热闹的一大家子。虽说是粗茶淡饭,但大家都吃得很香甜。一锅圈棒子面饽饽不会儿就吃完,半锅粥喝的一点不剩,炒白菜,腌黄瓜,豆瓣酱,都吃得津津有味。我们孩子们掉的饽饽渣或者咸菜条,爷爷总是笑呵呵的在第一时间里夹起来放进自己的嘴里。通常情况下,我母亲和婶婶们是不坐在炕上吃饭的,她们总是一脚站地一脚蹬在炕沿上。如果谁饽饽不够了,就立刻递过去一块,谁的粥喝没了,便拿过碗去外屋锅里舀。你听吧,吃饭的时候这个叫爹那个叫娘这个喊大伯那个叫姑姑,热闹得不得了。
如今,再难找到这样热闹的场景了。炕桌已经被圆桌和讲究的饭桌代替。大人们忙于打工挣钱,孩子们忙着上学上网,于是,“一家人能聚在一起吃顿饭”成了很多老人的心愿。
顶一下
文章录入:永清农民刘向梅 | 浏览次数:读取中…

|友情链接|博客| 在线留言 | 网站管理 |

Copyright 2008-2026 www.njwen.com 梅花文苑/ 网站联系QQ:975154019 /苏ICP备13030835号 Rights Reserved 0天0小时0分0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