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一些野史和杂史记载,端午节的来历还有两个传说。一个传说是伍子胥的忌辰。相传伍子胥被夫差赐死,死前对邻舍人说:“我死后,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,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。”便自刎而死,夫差闻言大怒,令取子胥尸体装在皮革里于5月5日投入大江,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。第二个传说是纪念为救父投江而死的东汉孝女曹娥。说的是曹娥父亲溺于江中,数日不见尸体,当时年仅14岁的曹娥便昼夜沿江号哭。过了17天,在5月5日也投江,五日后抱出父尸,就此传为神话。
端午的习俗则因袭对恶日的禁忌,以保健、避疫为主要原则。各地有悬钟馗像、挂艾叶菖蒲、赛龙舟、吃粽子、饮雄黄酒、佩香囊等习俗。一些习俗如今渐被淡化,但以下几种仍然较为兴盛。
挂艾叶菖蒲:艾、菖蒲和蒜被称为“端午三友”。古时,人们缺乏科学观念,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,于是,端午节这天,人们以菖蒲作宝剑,以艾作鞭子,以蒜头作锤子,又称为“三种武器”,认为可以退蛇、虫、病菌,斩除妖魔。相传,挂菖蒲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,故事说的是在很久以前,有一个穷秀才的妻子不但口才很好,而且会吟诗作对。有一年,天大旱,好几个月没下一滴雨,田地荒芜,草木枯死。五月初四这一天,她看丈夫还未回家,明天是端午节,又是自己的生日,可是家里一贫如洗,她在家里坐立不安,就从屋子里走出来,突然看见房屋旁边栽种的药草-—菖蒲。她挖了几棵菖蒲,用清水洗干净,挂在大门上,并用红纸写了一首诗,贴在大门旁边。诗是这样写的:“自嫌薄命嫁穷夫,明日端阳祭礼无。莫叫良辰错过去,聊将清水洗菖蒲。”丈夫回家看到大门旁妻子写的诗,觉得自己无颜再见妻子,匆匆返身而去。在路上顺手牵了别人一头牛,没想到被主人抓住,送去见知县。知县得知原委后派人传来秀才的妻子。公堂上,知县命令秀才的妻子作诗,她当场作诗一首:“滔滔黄河向东流,难洗今朝满面羞。自笑妾身非织女,郎君何事效牵牛?”知县看了,哈哈大笑,并叫人取出五十两银子,叫他们二人快回家。此事传开后,每年端午节大门上挂菖蒲的人家越来越多,以后广为流传,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民俗。
吃粽子:粽子原来有两种说法。一说是楚国百姓为保护沉江的屈原免遭鱼类吞食而掷入水中的饵。一说是百姓在5月5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,以祭祀屈原,惟恐被鱼吃掉,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,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。
赛龙舟:相传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,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。他们争先恐后,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,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。后每年5月5日,各地便以划龙舟纪念屈原。再后来,赛龙舟便成了端午节一个重要的民间娱乐项目。
佩香囊:端午节小孩佩香囊,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,而且有襟头点缀之效。香囊内有朱砂、雄黄、香药,外包以丝布,清香四溢,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,作各种不同形状,结成一串,形形色色,玲珑夺目。